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交流 > 案例研究 > > 正文 学术交流 > 案例研究 >
奇迹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四川汉源突发泥石流抢险救灾纪实
发布时间:2017-06-16
-
7月2日晚到7月3日,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普降暴雨,最大降雨点河南乡24小时降雨量达到148.6毫米,降雨导致全县发生9处泥石流灾害。面对灾害,全县组织成功避险1226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350人,避免42户176名群众伤亡,创造了汉源防灾抢险的奇迹。
幸运的降临不是上天的眷顾,而是得益于对灾害的预报及时准确、准备充分到位、应急处置得当。
灾前预警、预报及时准确
7月2日上午11时30分,县气象局向全县发布今年第1号暴雨重要天气信息,提醒各地加强河沟沿岸、滑坡危险地段、城集镇建设工地的监测巡视,做好防御泥石流、滑坡、垮塌等地质灾害的准备。收到信息后,县国土资源局迅速进入临战状态,第一时间将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至各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并通过党政网和电话将雨情信息传达至各乡镇。各乡镇强化乡、村、组三级监测预警,加强值班值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9时许,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期而至。小堡、河南等地雨情最为严重,受暴雨袭击的村、组干部和地灾监测人员第一时间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同时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群众向安全地点转移。
小堡乡解放村党支部书记王兴陆、民兵连长张甫全、地灾监测员锁不子,在20分钟内组织90户353名受灾群众,迅速转移至雅西高速公路桥洞下及灾害威胁区外;河南乡盐井村1组组长王天明在泥石流灾害来临前,组织受威胁群众3户15人向安全地点转移;盐井村副主任胡洪强组织10户45人第一时间撤离到盐井小学临时避险。整个避险过程急而不乱,忙而有序。
应急处置,群众知道怎么跑、往哪躲
此次雨势如此凶猛却未造成人员伤亡,与当地的地灾防治工作是分不开的。
入汛以来,针对地灾防治工作,汉源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多达17个预案,全面覆盖了崩塌、泥石流等各类突发灾害,并强化了县、乡、村、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全县共落实监测点监测人员458人,要求对灾害实行24小时实时监测。
同时,该县通过召开“三职”干部会、坝坝会、发放资料等形式,扎实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知识培训,发放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6700余份,让群众熟悉不同灾害的类型、性质,在灾害来临时,知道往哪跑、怎么跑。国土资源部门还联合各乡、村、组干部,多次深入开展地灾应急演练。正是有了平时扎实的工作,在临灾时预警及时、应急准备到位,应急措施得力,才能实现无1人伤亡、1226人成功避险。
救灾减灾,群众妥善安置为先
由于暴雨持续不断,雅泸高速公路被泥石流阻断,临时转移到雅泸高速公路桥下的小堡乡解放村1组49名群众,面临无任何避险设施和条件的困难。县国土资源局紧急启动应急避险预案,报指挥部批准调动客运车辆,迅速将49名群众及时转移至汉源县洪福工业园区化工总厂避险安置点。汉源县民政局、汉源县化工总厂党委、安乐乡、顺河乡党委政府组织乡上干部、民兵应急分队和医务人员,开展对49名灾民的临时安置工作,确保灾民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饭吃、有衣穿。
灾害发生以来,汉源县有关领导亲自深入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和灾民安置。县国土资源局及四川蜀通岩土工程公司技术人员,不分昼夜,深入河南、晒经、坭美、安乐等乡镇,实地调查地质灾害险情,指导乡镇疏散受地质灾害威胁灾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据了解,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部署下,今年以来,汉源完成的4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建设,5月初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覆盖全县347处隐患点,并在此次灾害避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热点新闻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
- 蔡进:2025年新年贺词
- 解放爱领航关爱货车司机,为梦想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