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交流 > 案例研究 > > 正文 学术交流 > 案例研究 >
新技术、新理念助力现代应急管理之美国
发布时间:2017-06-16
-
今年美国遭遇大西洋上首个飓风“艾琳”的侵袭,从这次灾害事件中,记者感受到美国在灾难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由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惨痛教训,美国对“艾琳”丝毫不敢懈怠,东部有10个州先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超过230万居住在沿海和地势低洼处居民被要求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区,仅在纽约市就有37万居民被要求撤离。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因自然灾害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疏散行动。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还发布强制撤离命令,违者将处以500美元罚款或90日拘留。纽约政府开放了超过90处避难中心,为紧急疏散无法回家的人提供临时住宿。
而在飓风“艾琳”影响首都华盛顿地区的前一天,记者居住的公寓管理方就给每个住户发送书面通知和电子邮件:“周末本社区可能受到飓风的影响,我们要求公寓的所有居民都做好准备,对房屋设施进行必要的检查。”通知中还列入各项应对措施供居民参考,包括准备好水、罐头食品、手电筒、收音机;拿走走廊和阳台搁置的物品;飓风来袭时最安全的地点是储物间、浴室等狭小空间。通知上还注明了各种应急电话号码等内容。公寓管理人员娜塔莎告诉记者,如果政府提前预报气象灾害,一般都会以社区为单位,尽量通知到社区的每一户居民,让他们做好防护措施。
美国东海岸分布着很多大学院校。刚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报到的中国留学生裘潇磊对记者说,乔治·华盛顿大学在飓风发生前的两天就给学生群发了邮件,告知学校近期安排和防范飓风的注意事项。“飓风过后,学校也发布了邮件通知,报告了图书馆门前的树被吹倒,图书馆暂停开放等情况。”他说,因为接收的预警信息比较及时和完备,虽然刚来美国就赶上飓风,但也没觉得恐慌。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气象灾害预警,在全美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气象灾害预报信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随时向社会公布,指导公众防灾减灾。“艾琳”来袭时,记者通过美国电视台的专门气象服务频道,可以清楚地知道飓风目前的风力,影响范围,何时抵达所住地区等。
《美国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法案》以法律形式定义了美国气象灾害紧急救援的基本原则、救助范围和形式、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为应对飓风灾难,美国军方也严阵以待,五角大楼下令10万多名国民警卫队成员、6500名现役军人、18架军用直升机和225辆卡车紧急待命,随时准备参与救灾支援行动。
东海岸的各核电站也采取了应对措施。位于新泽西州的美国最大核电力公司爱克斯龙公司表示,公司旗下奥伊斯特河核电站在风暴来袭时关闭。在受飓风影响期间,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队伍将驻扎在核电站,以便必要时采取措施确保核电站和公众的安全。
热点新闻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
- 蔡进:2025年新年贺词
- 解放爱领航关爱货车司机,为梦想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