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交流 > 案例研究 > > 正文 学术交流 > 案例研究 >
应急评价研究:未来往何处去?
发布时间:2017-06-16
-
评价在应急决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当我们遇到应急状态,需要做的决策包括估计当前事态有没有可能被缓解或减轻、给出事件下一步发展演化趋势的估计、确定对资源的需求,等等,这些都需要对事件状态、事件对受灾人群的影响、救援或救助资源的可获取性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
评价在数学中属于相对简单的问题,甚至算不得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方向,但是在管理中,评价是难题。它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中面向对象的评价难进行有效性验证。很多评价是一次性的,没有一个标准的测试集证明这次评价比那次评价更准确。
2,管理中评价指标和权重的设计很难做到客观。指标可以选取任意多个,不同指标间的权重分配也难以给出为大家都信服的确定方式,同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也很难完全确定。
3,评价方法有多个,选取哪个更适用也难有一个可行的标准。我们知道的是,评价方法可以是统计上的加权平均,或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评价,也可以杂以模糊数学的思路,可以采用AHP、ANP的方法进行多准则多层次的评价,也尝试一下使用矩阵分区式的定性评价,或者加入了大量专家看法的Delphi方法。当然,将神经网络方法、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等用在评价过程中也有之。但是,哪类问题试用哪类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用起来也往往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是,在管理中,评价还不得不做,所以造成了现实中很大的困扰,尤其在应急管理中,评价直接为救援救助服务,人命关天,不得不慎。在评价类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的点可以考虑:
1,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把时间维作为单独考虑的一个对象放到评价中去,以增强评价的连续性,从而能从这个连续性中发现一些评价本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2,变单向评价为综合评价,以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一次一类评价即可决定后果的弊端,多个角度总可以多些让人思考的方面。
3,尝试使用简单方法而不是过于复杂的方法。我们就有很兴趣推荐风险矩阵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用两维表示,可以将区间分为MXN的任意多个,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如果需要,还可以将其变为多维而非仅只两维,同时,定性也可以通过代数运算变成定量。因为评价问题本身存在的问题,复杂方法有时候会造成更大的困扰,而不是协助解决问题。
我们之前研究评价,将目光集中在了事中评价方面,这是从过程角度出发的。除了主要的应急响应过程中的评价外,应急管理还需要考虑事先的风险分析与预警,以及事后的灾害损失与恢复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一般而言,和应急有关的评价包括事先的风险评估、预警指标与阈值确定,事中的可减缓性评价、可救性评价与可恢复性评价,事后的损失评估,恢复成本分析,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等。除了从不同的阶段进行应急评价之外,还可以从不同主体进行评价,包括对于应急主体的各类能力评价,具体可以使对于人、组织和设施的评价,面向受灾对象的不同侧面评价,资源可获取性和可达性评价。
从应急的不同尺度上进行评价,可以从具体的应急响应个体单元、功能单元到系统单元,或者从应急主体的行政级别按照从低到高进行能力或效率评价;而如果我们考虑到不同的层次上的应急评价,还可以从局部或整体这两个角度去进行评价,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矛盾,那就似乎从局部审视应急可能是失败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却是成功的,或者反之。
从不同主体或客体承担的角色而言,应急评价会更加复杂,因为有可能多个主体承担同类角色,或者一个主体承担不同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资源上的冲突或指挥权上的冲突。
以上提及到的这些评价多属分散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集成概述为状态评价、能力评价、效能评价三大类,以形成所谓综合评价。
热点新闻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
- 蔡进:2025年新年贺词
- 解放爱领航关爱货车司机,为梦想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