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军民融合催生军工企业新业态
发布时间:2017-07-10
-
越来越多用在军工领域的高科技开始走上军民融合之路,在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军工类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中国最大的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下称“航天科工”)近日宣布,2016年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集团公司的整体营业收入规模。
军民融合被视为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越来越多的军工企业涉足其中,其大多依托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催生出若干新业态。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施红认为,军民融合的范围很广,军工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融合,通过合作的方式促进推广,发挥作用,企业应成为创新主体。
一款“喝水不烫嘴”的杯子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研发人员将具有高附加值的相变材料用在相变调温水杯上,并通过科技创新大力降低成本,变得物美价廉,并在短短半年里,通过与一些制杯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生产出批量产品,现在已成为航天科工三院的四大民用产业板块之一。
2016年,中国航天科工旗下的306所联合华为、时代新能源、小米等行业旗舰企业,开发出以动力电池温控支架、移动储能模板、蓄冷剂为代表的11种新产品,在调温日用品、动力电池、设备温控、余热回收及冷链运输等领域实现由基础材料向终端产品方案的产业延伸和布局发展,实现营业收入1000余万元。
在航天科工传统的优势领域,航天技术被深度应用在民用领域。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说,当前全球航天技术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商业航天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我国发展商业航天大气候已经基本形成,近年来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不同于以往以国家投入为主的传统航天产业发展,航天科工坚持以商业化为发展原则。
航天科工在国内率先发布千亿商业航天项目规划,持续推动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快舟一号火箭完成一箭三星发射,完成“商业航天第一单”,开拓者运载火箭发射“天鲲一号”等。
而航天企业与民间企业的合作,正在让更多的企业受益。航天科工以内部企业为“试验田”,打开集团内部军工院所之间的数字围墙,打通军工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间的“最后一公里”隔离带,推动科研生产能力由封闭固化自我配套转向竞争性共享配置,提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运用效率。
专家认为,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类军工企业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如果能够在民用领域广泛应用,将能够形成放大效应,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商业化上有所突破,能够用市场化的手段加大产品推广的力度。
此外,军民融合已经成为航天科工集团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高红卫说,“安、康、乐、知将会驱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安指安全、康是健康、乐就是欢乐、知是知识,因此,航天科工将高度关注人们‘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高度重视发展信息技术、智慧产业、智能技术的应用,高度关注颠覆式创新,推动居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 ”
热点新闻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
- 蔡进:2025年新年贺词
- 解放爱领航关爱货车司机,为梦想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