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防控做到位,“应急”才能不着慌
发布时间:2018-01-09
原标题:防控做到位,“应急”才能不着慌
张永生
新年伊始,一场大雪席卷中东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部署,各相关部门紧急应对、迅速行动,各行各业众志成城、团结协作。一夜之间,城市道路上的积雪被铲除,步行、骑车、开车一路顺畅;菜场里蔬菜供应充足、新鲜青翠,价格也没出现想象中的“跳高”……这样一份“答卷”摆在群众面前,很多人打出高分,为之点赞。不过,此次大雪应急处理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广大市民还期待城市应急管理能够“精细化、全覆盖、无死角”。如何跟得上并努力满足这样的新期待,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加强城市运行安全管理,增强风险意识,加强源头治理;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维护安全的核心是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应急管理,本质上是维护安全,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当然应将提升防控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毋庸讳言,受惯性思维影响,有的城市应急管理的重点还停留在事故发生后的应对处理上,对于风险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做得不到位。此次暴雪中,有的地方之所以开始时出现应对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最重要的主观原因就是没有把防控放在应有的位置,准备不足。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以往那种关于应急管理的观念需要刷新了,要把风险防控放在首要位置,而不仅仅是应急管理的一个手段。
首先需要更新工作思路。安全风险并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可能还会增多。防控没有做到位,出事是必然,不出事是侥幸。 “风起于青萍之末”,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微到显的“生长期”,任何事故都曾出现过一个可供改正补救的“窗口期”。只有将应急管理的思路从单纯的“事后应急”转向“事前防控”,从根本上解决认识问题,把安全隐患当作事故来对待,将风险灾害的代价预支为风险防控的成本,才能将隐患消灭于萌芽,将风险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新思路要体现到新举措上。点多、线长、面广的现实,使得风险防控既不能指望某一部门“单打独斗”,也不能依靠政府“包打天下”,更不能依赖传统经验,而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机制上创新、在做法上出新。一方面,健全综合预警、管理平台,强化协同联动,达到握指成拳的效果;另一方面,创建风险共治机制,激发共治共识,引导公众激情参与;与此同时,还要依托技术进步,促进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推广运用,让“探头”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从源头上防止“想不到”的问题发生。
新思路、新举措要靠硬作风落实。风险防控是一项细活,就是要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微之处抓起,不能大而化之“大呼隆”,更不能担当疲软、“打马虎眼”。城市管理者应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保持临战状态,及时排除风险点、危险源;更应出实招,努力补齐管理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堵上管理漏洞,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取信于民。否则,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既不可能发现风险隐患,更不可能有效整改,赢得公众信任也就无从谈起。
《老子》说得好:“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因此,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是常识,更是真理,提醒城市管理者:防控挺在前、工作做到位,“应急(管理)”才能从容有序不着急。
热点新闻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
- 蔡进:2025年新年贺词
- 解放爱领航关爱货车司机,为梦想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