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推动军民融合驶入发展“快车道”
发布时间:2018-03-19
-
军民融合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如何深化军民融合,协同推动创新式发展?日前,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别小组讨论中,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刘仓理看来,当前探讨军民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借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技挑战计划”模式。
据刘仓理介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已经建立了从科学到工程、从材料到制造、从测试到试验的体系化战略能力。但随着事业的发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陆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装备发展面临的科技问题挑战性越发明显,涉及计算方法、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很多方面;另外,高水平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谋划了“科技挑战计划”并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刘仓理进一步解释道,在管理方面,研究领域问题由院所讨论确定;问题如何解决,怎样分解,由负责项目的首席专家负责。项目管理重点在立项,实施创新和服务,3年评估一次,做出调整,5年一总结。“目前已经在7个领域吸引了国内69所高校、科研院所、军工集团的1300多名研究人员,和院内500多人。从立项到现在,已经快5年了,效果明显。有望经过长期努力,逐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军民融合应以共同的国家需求、融合的科研团队、共享的科研设施和明确的职责、制度保障为要素,以联合实验、集中研究为抓手,探索建立‘国防需求与科技发展相结合、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和管理模式。”刘仓理列举了院内外双首席负责制,(多)单位联合研究团队融合等,实现军民创新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他认为,科技型军民融合是形成战略能力、解决装备问题的有效途径。他建议将类似“科学挑战计划”的科技型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列为军民融合的典型模式,在国家层面优先加大支持力度。
“由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健全,一些军民融合项目在招投标时存在大公司不愿意干、小公司干不了的问题,即使中标了,后续的需求和技术对接反复,耗时费力,效率不佳。”全国政协委员、中部战区联指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温立新说道,当前军民融合在操作层面上还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管约束,融合渠道不畅通,协同创新难。
温立新表示,相对来说,很多新技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应用到国防和军队领域,因而在某些技术领域,地方的技术创新能力甚至超过了军方,军民融合深化发展需要地方相关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提供支持。“要把地方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进一步畅通军民融合通道,相互引智引才,促进技术合作,让军民融合战略实施再上一个新台阶。”
对于“民参军”,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湖北省武汉市工商联副主席黄立深有感触。他所在的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掌握核心技术且具有系统总体能力的军民融合高科技企业。他说,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制约民营企业“参军”的思想观念偏差和军地供需对接不匹配、“民参军”面临阶段性困难等问题仍存在,导致融合的深度及融合方式存在多种限制。
“如果放在国际视野之下,我们对标国际军工产业发展状况,我国民营企业‘参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黄立说。
黄立建议,以扶持优势民企为着力点,形成示范带动。着力扶持政治上可靠、有社会担当、科技含量高、为国防工业作出贡献的优势民企,对这些企业在市场准入、资金税收、项目研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让优秀“民参军”样板企业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在国家层面建立奖励基金,对为国家军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参军”的积极性。
热点新闻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
- 蔡进:2025年新年贺词
- 解放爱领航关爱货车司机,为梦想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