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点赞数字中国,盘点数字经济发展新现象

    发布时间:2018-05-24

      书写数字时代中国经济新篇章

      ——点赞《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中的新气象

      ■中国国防报记者 郭 萌

      雨果说:“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个时代已经到来的想法。”

      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爆发,带来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数字蝶变”,从数据开发应用持续释放新动能,到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创造新可能,数字中国建设大步前进。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对GDP的贡献为55%,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毋庸置疑,数字经济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数字中国建设为创新经济带来机遇,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中国成数字创新“黑土地”

      “中国消费者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全世界最富有的群体。但在如何购物、如何支付方面,他们比很多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超前很多。他们正在彻底改变消费金融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操作方式。”如外媒所说,像很多席卷中国的变化一样,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以令人眩晕的速度迅速兴起。

      全球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创新动能的重要发力点。“数字中国”这一新概念,在华夏大地徐徐绽放。《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称,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的新战略,是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内容涵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等基础通用技术加速追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量子通信、高性能计算等取得重大突破;

      ——移动通信有望实现5G引领,全球最大的固定光纤网络建成,IPv6规模部署提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行动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分享经济蓬勃发展,网络零售、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已成为孕育数字创新的一片“黑土地”。

      军民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全球博弈的战略高地。尽管提法不尽相同,但网信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普遍选择。

      今年4月20日,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和前沿领域,也是军民融合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

      近年来,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技术突破,网信军民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我国已形成由芯片模块、应用终端、运行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建成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融合的高精度时空信息云服务平台。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已经进入全国400多座城市,广泛应用于城市燃气、电力电网等众多领域。

      去年11月,“一箭双星”发射组网卫星,开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征程。本着服务全球的务实精神,北斗与GPS建立起合作机制,积极践行造福人类的发展理念。随着全球首个支持北斗的加速辅助定位系统推出,服务范围扩大到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用户突破1亿。

      如今,北斗系统向“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信息服务,已应用于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印度尼西亚的海上集成应用。

      今年来,网信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网络强国和信息强军一体设计、统筹推进,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工程加快研究部署,军地相关部门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和新军事变革的历史机遇,不断助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数字红利增强人民获得感

      如同分享购物体验一样,中国患者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分享就医体验。不仅如此,阿里健康、微医等一些数字医疗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如今,中国跻身于全球六大“数字健康创新中心”之列,不仅是其中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着墨最多的实践范例。在网民数量多达7.72亿的中国,数字健康时代已然来临,同时来临的还有数字化建设带来的幸福感。

      5年来,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形成。政府部门间打通数据壁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连接130个中央单位和24.4万个地方单位,承载13个全国性应用,数据共享交换总量多达120亿条,有效地推进了信用信息共享、公共资源交易等信息资源共享开放。

      利用大数据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由空气自动检测站点、酸雨监测点位和沙尘暴监测站组成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让群众在空气质量改善中的幸福感显著增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优先行动方向。推动实施美丽中国信息化专项行动、网络扶贫行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网上丝绸之路建设行动、在线教育普惠行动等12项优先行动,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助力农村人口脱贫,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世界共建共享技术成果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

      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中国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特别是网络主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治网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我国倡导发起《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推动共建共享数字丝绸之路,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同时,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一大批中国企业已经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中,与世界共享数字化技术成果。

      我国数字经济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实际应用规划都已明晰,未来将进入加速跑阶段。

      数字中国建设的高峰期处于数据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时代,作为应用数字技术的重要领域,“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等科研合作,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不懈努力。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定能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更高层次数字中国建设擘画清晰未来。

      “数字浙江”焕发新活力

      ■谢 纯 中国国防报记者 方 帅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走进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

      柜台办事员被25台自助申报终端机取代,工商注册、食品经营许可等700项申报事项实现在线办理,“智慧专员”全程指导……便捷的电子政务,赢得群众和企业的点赞。

      “就算下班后来办理也没问题。”前来办事的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刷身份证就能进入全天候自助服务区,使用一体化智能自助申报机,可办理服务事项申报、证明类材料打印等业务,十分方便。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省政府依托“数字浙江”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改革的缩影。

      早在2003年,浙江省就提出“数字浙江”建设,拉开电子政务改革大幕。随后,浙江先于全国提出加快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基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打造大数据“样板工程”。

      2016年,浙江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各项事项网上办、就近办、移动办,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让群众充分享受到“数字红利”。

      记者走访浙江多个城市和部门发现,不断推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浙江省数据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前瞻性文件,正不断夯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基石,让“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到实处。

      “每一次数据的调用,就意味着群众少跑了一次腿。”浙江省大数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杨宇告诉记者,目前浙江大数据平台对外共享的数据有1.35万项,近两个月平台数据的调用量达上千万次。

      随着浙江全省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省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共享数据达1.35万个,数据共享调用量月均增长超过130%,省级部门办事量前100事项的数据共享实现比例达92%。

      从羽翼渐丰到腾翔苍穹,“数字浙江”让曾经的鱼米之乡变为网上城市、云上之都。今年4月22日开幕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浙江电子政务改革成功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

      未来,浙江政务服务APP将通过推动线下办事大厅与网站平台、移动端的全方位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形成在线申请、网上办理、证件送达为一体的“零上门”机制,让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一次也不跑”。

      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数字”让拥有良好信息经济产业基础、服务体系和发展生态的浙江焕发新的活力。

       

       

联系我们 | 人才招募 | 入会流程 | 专委会简介 | 最新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恒欣商务大厦413室 电 话:010-68215601 邮 箱:yjwl@cnel.cn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应急物流网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152号

京ICP备130058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