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全国人大代表陆銮眉:参照公安、政法系统模式 解决应急管理人才“缺”“弱”问题
发布时间:2021-03-09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
迫切需要对应急管理学科进行规划设计,加强应急管理高等院校建设,建设具有龙头性质的应急管理大学,使得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实践应用互促互进
“当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应急管理部门存在高危和问责风险,基层部门招录专业人员、留住专业人员存在一定难度。”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指出,应参照公安、政法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补齐应急管理专业人才不足短板,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了关于建立符合应急管理职业特点的人才专项培养和招录制度的建议。
专业人才短缺成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特别是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应急管理工作作了系统论述,专门强调要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陆銮眉说,自己作为教育系统的代表,一直关心关注应急管理人才问题。
去年她带来的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获得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与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最大短板。”陆銮眉说,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从3年来应急管理部门机构改革的实践看,改革后,应急管理部门任务重、责任大,地方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被问责的情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因此,社会上普遍认为,应急管理部门存在高危和问责风险,基层部门招录专业人员、留住专业人员存在一定难度。
“改革后,一些地方应急管理部门陷入‘事来了、编没来,编来了、人不来’的尴尬局面。”陆銮眉说,“这导致越往基层,‘人少事多’‘一人多职’的现象越发突显。”
据统计,2020年全国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应用人才的缺口就高达43万。
人才能力偏弱成瓶颈
“我国应急管理人才能力总体偏弱,已成为制约我国应急管理能力水平提升的瓶颈。”陆銮眉说,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应急管理部门是实战部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急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更需拥有过硬实战本领的人才。
“细查现状,令人担忧。”陆銮眉说,据调研,全国范围内,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主要构成人员多为原安监系统人员,且人员数量增加不多、职能扩充却很明显,这不仅不适应新部门、新职能、新要求,而且进一步摊薄了原本不足的安全生产监管力量。
参照公安、政法系统招录培养人才
“这些方式很好地解决了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人才引进难等问题。”陆銮眉认为,应急管理部门与公安、政法系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公安、政法系统做法,研究建立符合应急管理职业特点的人才专项培养和招录制度,同时加强应急管理高等院校、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强化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的职业精神教育,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热点新闻
- 我国拟修法明确:划分空域应当兼顾低空经济发展需要
- 西安工大破解应急物资配送三大痛点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