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一组动图回眸 “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精彩瞬间
发布时间:2021-05-17
5月14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雅安市等地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无人机腾空而起,直升机呼啸而来。警笛响处,红色消防车依次排开,在废墟边缘筑起一道钢铁长城。实战指挥、实兵投送、实地展开、实际处置,多种力量协同配合,多个“灾区”统一行动。
亮点一:迅速集结、立体施救、科技保障
此次演习模拟实战指挥、实兵投送、实地展开、实际处置,促进提升现代化抗震救灾能力水平,检视国家和地方应急资源统筹运用的效能,探索完善通信空天地一体组网、力量空地一体投送、多层级多力量统筹指挥等方法手段,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磨合指挥协调机制,增强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调度救灾物资储备、社会资源紧急支援灾区。
应急大数据可实现同一平台社会应急资源信息共享和统一调配。
亮点二:翼龙无人机空中通信平台
自然灾害发生时,短期内会造成通信设备损毁,灾区往往面临大面积通讯中断,严重影响救援处置工作。此次演习,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调派翼龙无人机空中通信平台,快速飞抵雅安灾区执行灾情侦察、应急通信任务,破解突发灾害现场通信中断难题。
该无人机飞抵灾区后,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000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能够保障安全环境专网通信,为救援处置工作提供通信保障。
翼龙无人机具备长航时、快机动、广覆盖的作战优点。翼龙无人机空中通信平台是应急管理部打造的应急通信国家力量,集成了光电吊舱、合成孔径雷达等侦察载荷,以及机载卫星站、公网移动通信基站、宽带自组网设备、PDT集群基站等通信载荷。
作为空中通信骨干枢纽节点,翼龙无人机可以配合地面370M集群设备、宽带自组网设备、散射通信设备等,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可快速实现窄带语音广域互通、宽带视频远距传输等。化身成为空中基站,打通“断路断网断电”极端条件下救灾生命线,为现场指挥调度、视频会商提供强力保障。
亮点三:无人机“点对点”精准搜救
此次演习通过无人机空地协同技术,根据区域内手机信号迅速确认被困人员位置,有效解决了信息源受限的局面,无人机空地协同实现“点对点”精准搜救。
搜救人员利用先进的无人机空地配合手机信号搜救装备进行搜救,充分发挥无人机高机动性、不受地面限制等优势。在飞行高度15米情况下,无人机在7秒内便可搜寻1平方公里内手机信号,实现大范围被困人员10米精度的快速定位,同时结合地面单兵手机信号搜救装备,可进一步实现0.2米精度的手机定位,根据手机唯一身份码(IMSI),第一时间识别被困人员身份信息。
地面救援人员依据无人机定位发现被困者
此次救援演习任务中,空中力量的搜寻摸排与地面救援人员的搭配相得益彰,科学、高效的作业方式不断推动营救流程的持续革新。
亮点四:大载重直升机
地震灾害往往对地面道路造成严重破坏,参与救援的重型设备很难到达救灾现场,在抗震救灾演习中,大载重直升机可以有效解决重型救援设备空运难题。
米-26直升机是世界上现役最大和最重的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56吨,货舱空间巨大,可装运2辆步兵装甲车和20吨的标准集装箱。米-26直升机参与救援处置工作时,可以容纳60张担架床,及时高效转运灾区伤员。此外,米-26直升机担负吊运重型设备飞往救灾现场的运输任务,特别是吊运挖掘机成功打通生命通道,为地震抢险救援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亮点五:消防机器人
消防机器人突入一线
在抗震救灾演习危化品泄露爆炸演习现场,消防机器人突入一线处置危化品泄露爆炸,有效保障消防人员高危火场救援安全。消防机器人在面临高温、浓烟、有毒、缺氧等各种危险复杂的环境时,可有效代替消防指战员进入事故现场开展灭火救援作业,大大减少消防救援人员伤亡。
人员撤退,消防机器人替代救援人员灭火。
消防机器人在“人不能近、人不能及、人不能为”的易燃、易爆等复杂、未知因素多的情况下,替代救援人员进行灭火救援。
亮点六:方舱医院
完全展开后的联合方舱医院,拥有检伤分类区、快速处置区、医疗辅助区、住院病区、传染病处置区、后勤保障区等六大功能区,具备快速检伤分类、传染病收治、危重病人抢救、紧急损伤控制手术、危重症监护及病房留观收容、医疗辅助检验影像检查等功能。
5G远程医疗救护
三支国家级队伍分别携带车载式32排64层CT的移动CT检测车、高精度数字化DR检查系统的医技保障车、移动快速检验车(P2实验室)、移动手术车、中医特色治疗车、5G救护车、核酸检测车等先进医疗救援设备,全力以赴为灾区伤员提供高水平医疗救治。据了解,部分医疗装备车属首次亮相,如用于应对突发传染疾病的核酸检测车。
亮点七:漕渡门桥
漕渡门桥
搭建漕渡门桥
亮点八:“帐篷电台”
将广播电台的宣传阵地前置到灾害核心区域,在“信息孤岛”第一时间开办“帐篷电台”的做法,充分发挥了无线电广播抗损毁能力强、可快速实现定向“一对多”广播、易于进行情感沟通的优势,把广播办到了最需要应急救助信息的人群中去。
临时搭建的帐篷直播间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应急广播团队井然有序地操作启动广播发射机、发电机组、调音台等装备,与帐篷外侧的碳纤维调频发射桅杆、装有扩音喇叭及调音台的应急广播车相互配合组成了应急广播电台技术系统。主持人在帐篷里的调音台前播出紧急策划的节目,穿插播报电台编辑递进来的各种突发信息。在灾民安置区域,受灾群众正在使用带有自发电功能的应急收音机收听各类应急广播节目,第一时间了解救灾信息、次生灾害预警和防范要领。
热点新闻
- 我国拟修法明确:划分空域应当兼顾低空经济发展需要
- 西安工大破解应急物资配送三大痛点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