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河南防汛救援,背后的“全灾种大应急”综合应急救援体系

    发布时间:2021-07-29

      近日,河南郑州等地遭遇千年难得一遇的强降雨,“郑州挺住”、“河南挺住”一时间在网络上刷屏。

      灾情发生以来,各部门快速响应救援,本期我们就来看看,河南防汛救援背后的大应急综合救援。

      1、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救援

      河南强降雨,灾情出现以后备受全国人民关注,多部门协调配合,全力支持河南应对灾情:


       

      国家防总,统筹全局,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

      自然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Ⅲ级响应,派出工作组赴河北、山西、河南,督促指导强降雨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险和监测预警,防范次生地质灾害。

      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指导有关流域和地区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堤防和水库巡查防守、山洪灾害防御、值班值守等各项暴雨洪水防范应对工作。

      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召开重点地区防汛专题视频会商调度会议,对河南和黄河等流域防汛救灾工作进行部署和落实,主要包括:

      一是要迅速调集专家和各类救援力量全力支援。会同水利、自然资源、住建、卫健等部门调集水文、地质、城市运行、疫情防控等方面专家,支持地方水库堤防排查、次生灾害防范、伤员救治和疫情防控等工作,国家防总立即增派2个专家组分别赴河南、河北指导帮助工作。

      二是要稳妥做好救灾安置,第一时间掌握各地灾情,会同财政部、物资储备局及时调拨中央救灾资金和物资,周密做好已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及时把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确保基本生活.

      应急管理部连夜调派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7省消防救援水上救援专业队伍1800名指战员、250艘舟艇、7套“龙吸水”大功率排涝车、11套远程供水系统、1.85万余件(套)抗洪抢险救援装备紧急驰援河南。

      工业和信息化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基础电信企业连夜开展应急通信保障工作。

      交通运输部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交通部门立即对风险隐患进行再排查再整治。

      反应快速,多部门协调配合,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立足全灾种、大应急现实需要,奋力推进新形势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灾种大应急”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

      2、城市内涝应急救援

      建设智慧城市,随着城市的体量越来越大,人口和产业越来越多,城市应急解决方案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就是一个典型难题,如何应对,以下3个方面不可忽视:

      一是建立智慧预警系统。

      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包含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动态实时数据的城市内涝基础平台,开发城市内涝智能化管理所需的业务处理和专业分析模块,形成包含积水监控及预警、指挥调度、视频会议(会商)、城市内涝模拟等主要功能的城市内涝立体监测与预警指挥系统。

      二是有效的智能处置。

      整合公安、城建、交运、水务、城管、气象、公交等各部门平台的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一屏感知”,整体把握水位信息,并可通过视频,在指挥大厅即可实时了解各水域关键点的状况。

      根据应急预案流程智能化进行事件自动分类、派单、一键指挥调度,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指挥调度;同时可智能化筛选查看告警事件详情、发生地监控视频、处置环节、处置状态等信息,方便指挥人员及时跟踪、推进、反馈事件处置。

      三是全流程闭环管理。

      聚焦防汛内涝等业务场景,结合平时监测预警和战时指挥救援,提供视频AI智能辅助监测预警功能,为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提供全流程业务闭环机制,实现精准化防控,让一线救援处置“看得见、呼得通、调得动”,全力提高自然风险预警防控能力和灾害应急救援指挥能力。

      此外,在这次防汛救灾的过程中,一些应急救援黑科技在暴雨洪涝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 “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000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在河南上空停留五六个小时,为受灾民众提供对外通讯服务。
      • 应急动力舟桥:在河南新乡市卫辉市顿坊店乡牛场村,中国安能专业救援人员,搭建起了两台长40米、宽8米的动力舟桥。据悉,这是国内最为先进的水上救援装备之一,实现快速的水上灵活机动救援。
      • 水上救生机器人“海豚1号”:能够35分钟续航;航行速度13km/小时;最大承载200kg以上;可同时搭载2-3人;最长遥控距离可达800米;即便被海浪或外力掀翻,也可以通过自翻转实现快速回正,不影响任务展开;是一款远程遥控操作的智能化救援设备。
      • 高分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紧急启动风云四号B星快速成像仪高频次连续观测模式,实时监测河南雨势、雨情变化,并能够在第一时间,把相关的信息数据传输给相关部门,以形成第一手应急研判的具体参考。
      • 龙吸水设备:中国安能一局唐山救援基地派出的1台龙吸水,以及35名救援人员,开始在郑州市的京广北路隧道由南往北闸道口东侧,以每小时约3000方的排量,展开抽排水救援。仅仅4个小时的时间,龙吸水就已经抽排水1.2万方。

       

      3、应急产业未来发展

      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由“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应对全面转型,提升综合应急管理能力。

      近年来,中国应急产业发展快速,涉及应急救援和处置技术研发、应急装备制造、检测与预警、应急抢险服务等许多领域。

      目前,消防、安防、生产安全、应急通信、应急物流等领域产品和服务产值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已有近万亿元规模,成为新的蓝海市场。

      据前瞻产业研究对2019-2020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进行了测算,2020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约为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58%,2016-2020年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16.3%。


       

      特别是疫情过后,“十四五”规划对于应急产业予以高度重视,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各种应急产业支持政策规划,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6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


       

      应急产业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这些年来新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的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重大成效。

      当然,应急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比如部分高端安全装备市场还是空白,难以应对部分重大、新生、高难度突发事件,亟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等。

      在国家政策支持、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新基建”等大环境下,加速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概念正与应急产业融合,推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应急产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联系我们 | 人才招募 | 入会流程 | 专委会简介 | 最新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恒欣商务大厦413室 电 话:010-68215601 邮 箱:yjwl@cnel.cn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应急物流网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152号

京ICP备130058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