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

    民企参军之路如何越走越宽广?

    发布时间:2017-06-15

       


      科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山东某预备役团预备役军官宋优春(左二)向官兵介绍产品性能。王庆伟摄

          写在前面

          习主席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强调指出,要继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方面系统推进,继续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实,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切实打造军民融合的龙头工程、精品工程,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次展览就是一个缩影。透过展览,富国与强军的铿锵旋律正响彻神州;遥看前方,军民融合既是富国之策,更是强军之道。作为军民融合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企参军如何更好地步入发展快车道,实现“战斗力”和“生产力”的双提升?如何把握经济建设的“棋局”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战局”,并紧密地统筹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局中?请看本报记者从此次成果展上发回的报道。

          一融多赢,民企参军蓬勃兴起

          深秋时节,一场秋雨一扫多日雾霾,让北京城格外清新爽朗。

          在北京西郊举行的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览上,技术先进的北斗导航卫星、水下机器人,可替代进口器件的精密光学仪器,军民通用计算机和射频集成电路;精密铸造技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核心技术、云数据加密技术;高效便捷的混合动力新能源电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激光3D打印机,整齐排列的无人机、无人舟艇等大型装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一段段精彩视频,全面系统地展示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吸引了全国千余家企事业单位和万余军地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共睹企业成长与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在展览的竞争活力区一家名为科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来自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业园的宋优春正在为参观的官兵讲解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夜视器材的功能作用。

          宋优春告诉记者,借助军民融合的“红利”,他们公司从当初的举步维艰,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专业夜视光电产品供应商,多项核心技术产品获国防专利发明授权,并通过了军队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安全认证,部队试用反响良好。

          “进军军用领域,事实上拓展了技术的应用半径,使成果能更好地与市场对接。”宋优春说,因发展军品而引入的社会技术及资本也使企业得以发展壮大。去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7451万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军品产值4973万元。

          像宋优春一样,此次参展的163家单位中,民营高技术企业达87家,超过半数。据主办方介绍,这87家民营企业是从全国1000余家实力较强的民参军企业中,经过层层遴选、考核考察产生的。“以前总觉得民用技术参与军用产品,距离我们普通人非常遥远,是军民融合这一国家发展战略,让军工科技不再‘高冷’。”宋优春感慨地说。

          据了解,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有关部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深化军工行业改革促进民参军,使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享受到了军民融合带来的“制度红利”,由过去的“要我融”主动向“我要融”转变,重点领域融合亮点频现。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这样一份“成绩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由国务院和军队20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成立一年多来,已召开多次会议,协调任务落实;军队社会化保障范围不断拓宽,正从后勤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和装备领域,从注重生活保障、常态保障延伸到应急应战一体保障;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工作稳步推进,依托范围不断拓宽、依托途径日趋多样;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能源、通信、国防工程、装备维修等动员工作不断优化。

          不仅如此,为给众多民营企业提供装备需求信息,2015年1月4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正式上线运行,这是全军武器装备采购需求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是军工企业事业单位、优势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信息的重要汇集渠道,首批5个异地查询点,也于今年5月29日在西安、沈阳、上海、深圳、重庆同时开通。记者点击该信息网,采购需求、军品配套、采购公告等9个栏目一目了然。“自去年信息网运行以来,已有上万家企业根据军队需求和公司实力参与到军工装备研发制造中。”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翻阅此次展览的《民营企业和产品技术汇编》看到,80%的公司都是从事高科技军工产品研发,有的年收入还达上亿元。展览负责人告诉记者,军民融合是一条“双赢之路”,近年来,全国不少省市和民营企业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民参军”步伐,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了国防建设和部队战斗力生成,实现了军地互利双赢。老工业城市山东淄博市,以推进“军转民”“民参军”步伐为依托,先后创建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4个,发展军民融合企业45家,产品60余类,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中国驰名商标6件,年销售收入近200个亿。

          对此,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感慨:“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方位、全要素、深层次、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到深水区,民企参军难在何处

          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已由浅入深,正逐步迈入深水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就民企参军而言,虽取得斐然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困难。

          “没有大国防观和全局概念,军民融合就难以向深层次发展。”某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孙瑜坦言,目前,军工企业行业保护意识还很严重,由于担心自身经济利益受损,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有天然的“排斥感”,使民营企业“参军”丧失了很多机会。同时,一些军品采购部门对民营高科技企业仍有不信任感,担心它们保密措施不严、不稳定、靠不住,特别是军事装备讲究可靠性、稳定性,产品定型后更新换代慢,国有军工企业的产品依然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很难单纯依靠产品质量打开市场。

          “不看重民企实际研发能力,而单纯以价格来竞标的竞争机制,很容易造成许多有较强研发能力和生产经验的民营企业无法参与军工产品竞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参加展览的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企业以低价中标后,因自身研发能力不强,生产经验不足,导致产品质次价低,不但没能有效提升武器装备的效能,还浪费了国家资源,损害了战斗力提升。

          “民企参军门槛高,资格审批过于繁冗。”民营企业要进入军队采购渠道必须具备军工“四证”资质,首先企业要过的“门槛”是申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而这又必须提交包括保密资格证书等一系列材料,但这些证书的获得又都有一套麻烦而艰难的程序,办证难度大、周期长。参展的某高新科技产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四证”资质从申请到得以审批,时间先后用了近5年。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回报风险大。”参展的某高新企业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在国防军工产品领域,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容易造成产权纠纷。加之军工产品往往只应用于军事装备的某一个领域,本身的市场覆盖面就窄,民营企业在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生产军工产品后,得不到较好的市场回报,致使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目前,虽然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面向市场公开发布需求,但还是单向透明。”参展的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军队装备部门和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没有足够的信息渠道了解哪些民营高科技企业拥有其所需的技术和产品,无法采购到性价比最高的技术或产品。另一方面,不同系统的军工单位相互交流合作也很少,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形成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政、产、学、研、用“信息孤岛”。

          采访中,不少民营企业也指出,目前我国对民营企业“参军”的相关扶持政策尚不完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较,自身融资渠道窄、资本运作能力差,在资金方面有天然的劣势。再加上参与军事工业的项目大多是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精尖行业,前期在产品研发、市场培育两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产品论证、实验等生产周期长,很多民营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军民融合产业的“大蛋糕”面前望而却步。

          “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在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国防大学教授纪明葵指出,要勇于打破利益藩篱和垄断,我国目前有13万余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000多家进入了军工行业,很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都不输于传统军工企业,有的技术水平甚至还领先。如果不能出台相应的政策,从信息沟通、税收优惠、融资投资、风险补偿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督,就很难使其融合、深入发展。

       

       深度融合,民企参军路在何方

          “现在参与军工产品研发,当地政府给予免收增值税,希望国家多出台类似的更多鼓励和扶持政策。”

          “竞争投标应该采取预研招标,为企业找准研发方向,同时建立完善资格准入机制,防止一窝蜂。”

          “建议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加大支持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或产业园区的发展。”

          采访中,不少专家和参展民营企业家就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和见解。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大前期政策落实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通过完善法规和许可制度,向民营高科技企业敞开大门,努力营造适度竞争、规范有序并充满活力的军品市场环境,全力推进军品市场有序开放。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制定出台引导和规范民营高科技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的新法规,从国家层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法律上给予民营高科技企业与十大军工集团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同等地位,破解“玻璃门”和“弹簧门”等瓶颈。加快实施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保密认证、质量认证和武器装备承制资格认证四证合一制度,简化程序,赋予部分有能力的中介组织承担审查认证职能,减少现有审查机构的工作量和企业负担,营造良好民营高科技企业参与军品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

          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军品采购范围,合理提高军方产品、技术需求的透明度,从需求上引导民用高新技术产业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等多种方式,让市场真正在军工领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既能大大降低采购成本,也为民企做大做强带来更大机遇。

          优化政府职能作用。根据《国防法》和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地区实际,进一步拓宽“政府搭台、部门联动、民企唱戏”思路,出台军民融合实施细则和优惠政策,设立军民融合专项资金,鼓励优势民营企业积极参加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着重为优势民营企业获得军工资质和进入军品市场公平竞争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指导服务,指导企业申请办证,尽量为企业提供便利,对取得“四证”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奖励,激发民营企业“参军”热情。

          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在国家层面强化统筹规划,在科技研发活动及生产制造活动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网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发展创新链路合理有序的全过程管理。同时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使得民口科研生产单位能“放心”参军、“全心”合作。此外,协同创新过程中要高效利用好国防科研投入,提高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军用动力、先进制造工艺、计算机基础软件等技术瓶颈。

          促进重点军民结合产业升级。加强全国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对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全国一盘棋式的规划管理。针对军民通用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台规范管理的相关政策加以支持,引导并加速其成长和推广应用。对于重点关注产业,未来还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夯实基础,着力加大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力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道路上,不少省市已迈出坚实步伐。

          山东省威海市科技资源丰富,民营企业实力雄厚。他们着眼破解“需求难对接、资源难利用”等难题,探索形成了“理念共融、产业共促、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发展模式,成立了由军分区、民政局、经信委等12个部门组成的“军民融合发展协调办公室”,建立以军地互通信息、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的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了融合发展目标、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质量效益考评措施。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民营企业投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研发,促进军民共用科技产品加速发展。怡和专用设备制造公司主动与军队接洽,开展后勤特种装备研发制造,成立百人研发团队,产品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威高集团、广泰空港等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跻身全国军民融合发展骨干企业行列。

          民品参军如今已成为福建上杭军民融合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上杭已经有紫金铜业、建润电业、志成电子、龙嶂山实业等4家企业的产品供应军工企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占龙岩全市产品供应的54%;2016年1-6月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

          去年,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北京中关村增设了一个新的职能机构——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负责军地科技资源共享事宜,这是军民融合迈向深度发展的又一个鲜活样本。

          好风凭借力,融合正当时。记者相信,借此次展览的东风,民企参军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联系我们 | 人才招募 | 入会流程 | 专委会简介 | 最新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恒欣商务大厦413室 电 话:010-68215601 邮 箱:yjwl@cnel.cn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应急物流网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152号

京ICP备130058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