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政策解读 > 热点聚焦 > > 正文 政策解读 > 热点聚焦 >

    关于高质量推进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8-13

      关于高质量推进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对策建议


      王宏武  张智斌  刘俊勇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11月,西安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西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提供了重要契机。为高质量推进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近期,市委政研室联合市发改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高新、经开、高陵、港务和西咸新区等区县、开发区实地调研,深入货达网络、通汇物流等代表性企业座谈交流,并赴佛山、青岛、重庆等城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计划在127个城市布局建设6种类型212个国家物流枢纽(41个陆港型、30个港口型、23个空港型、47个生产服务型、55个商贸服务型和16个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发布4批次、95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生产服务型18个),覆盖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市于2019年、2021年、2022年先后获批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目前正在申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主要依托大型厂矿、制造业基地、产业集聚区、农业主产区等,为工业、农业生产提供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储运、分销等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服务。

      (一)设施布局。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分为高新、经开南北两大片区、7大功能区,总占地面积3.27平方公里,周边分布三星、比亚迪、陕汽、隆基等先进制造企业(见图1)。高新片区,包含国际物流、新能源汽车与装备制造物流和科技装备物流3大功能区,占地面积1.95平方公里(见图2),通过三星快速干道经绕城高速通达机场、西户铁路专线接入陇海线。经开片区,包含汽车装备物流、生产加工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军民融合应急物流4大功能区,占地面积1.32平方公里(见图3),通过312、310国道经咸铜线衔接陇海线。

      (二)功能定位。发展定位:依托枢纽周边硬科技先进制造业聚集和城市资源禀赋优势,定位为“一带一路”硬科技产业供应链组织运营中心、全国绿色物流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应急物流基地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供应链经济发展高地。基本功能: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开展以公空联运、保税仓储为主的生产物流服务;面向汽车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制造业,开展以公铁联运、线边物流和仓储配送为主的物流服务。延伸服务功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供应链服务、高效通关、跨境电商物流、应急物流保障和数字供应链平台服务功能。

      (三)建设项目。枢纽建设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为原则,共有项目25个(建成类项目12个、在建类项目4个、规划类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94.94亿元,已完成投资54.59亿元,建成区与在建区面积占总规划面积的59%。

      (四)运营主体。以高新区和经开区为建设运营承载单位,组建由中国物流集团公司牵头,省物流集团、通汇物流、海德邦物流等8家龙头企业,物流协会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参与的“1+8+N”枢纽运营联盟,共同推进枢纽建设与运营。

      二、建设优势和问题不足

      (一)建设优势。区位交通优势。西安是国家地理几何中心和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国家确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截至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航线386条(国际航线83条)、全货运航线43条,2小时航程覆盖我国75%领土和85%经济总量,初步形成“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格局。“米”字型高铁网、高速公路网与周边8个省(市)相连,1—3小时可到达周边六个省会城市,4—6小时可到达全国中东部主要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欧班列“长安号”开通国际干线17条,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连接国内29个省份,核心指标(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稳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优势。枢纽所在的高新区和经开区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合计超过64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1%。枢纽周边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制造、兵器工业等产业资源位居国内前列,集聚了三星、比亚迪2家千亿级龙头企业,陕汽、西电等13家百亿级支柱企业,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1.55万辆,同比增长277.5%,占全国份额14.3%,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半导体产业规模达1700亿,位居全国第四,隆基绿能单晶硅片、法士特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雄厚的产业基础、旺盛的产业需求为物流枢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枢纽融合优势。除港口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外,我市是其余4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当前,我市物流产业稳步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有序,多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有效联动、协同发展,出市、出海、出境通道进一步畅通,正在加速构建国际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和物流服务网络。2022年,全市共有生产服务型物流企业390家、从业人员6万人,其中规上物流企业57家,5A、4A、3A级物流企业数分别为5家、16家、15家,枢纽年货物吞吐量达到8306万吨,其中通过卡车航班“空公联运”模式、设立生产服务型枢纽“前置仓”,全年经转空港运输的货值超过3000亿元,通过多式联运搭载中欧班列长安号,全年运输货物超过100万吨,有力推动我市“现代物流十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央企牵建优势。我市生产服务型枢纽的运营主体是由央企(中国物流集团公司,经营网点遍布国内30个省及海外五大洲,拥有仓储库房495万平方米、堆场356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120条、货运车辆可调配近300万辆)牵头,联合地方国企和优秀民营企业共同组建的枢纽运营联盟,开创了央地共建国家物流枢纽全国先例。枢纽运营联盟在央企的加持下,区域内外资源整合能力更加突出,跨区域物流活动组织能力显著增强,将极大地提升枢纽发展能级。

      (二)问题不足。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物流效率低。一是路网密度低,通道能力不足。比如,联通渭河南北的跨河路网密度偏低,目前仅有高陵地区的“两路两桥”和西咸地区“二路四桥”实现南北市区免费通行,渭北工业园与主城区连接的主要道路只有西铜一级公路,难以满足南北互联互通需求,渭河南北空间割裂感依然存在。再比如,调研中了解到,佛山市专门修建了一汽大众铁路专用线,直接将企业与铁路连接起来,减少货物中转,为企业节省运输成本。我市高新片区缺少直达比亚迪厂区的铁路专用线,制约企业通过公铁联运低成本、大运量快速连接原材料及消费市场。二是路网局部存在明显堵点,导致供应链运转效率低。比如,陕汽集团、通汇物流反映泾渭新城周边路网不通畅,虽然厂区附近有四个高速口,但相关收费站附近路面狭窄、路况差,区域物流组织效率低。再比如,枢纽经开片区的咸铜铁路泾河货运中转站,对外连接只有一条东西向小路,路面状况差且需穿行农贸市场,物流车辆难以通行,铁路站点作用基本没有发挥。物流企业小而散,布局不合理。我市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有国际代表性、辐射性强的物流龙头企业,物流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且企业较为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从龙头企业数量看,2022年我市拥有4A级以上资质物流企业65家,与郑州75家、广州102家、深圳162家、武汉164家相比差距较大(见图4)。

      图4  部分城市2022年4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

      从物流业增加值看,2022年我市物流业增加值约1000亿元,远低于青岛(1499.4亿元)、宁波(约1664亿元)、武汉(1727.12亿元)、深圳(3302.23亿元)(见图5)。

      图5  部分城市2022年物流业增加值

      从物流园区布局看,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容,三环周边布局的大中型物流园区已处在市区内,物流车辆与城市内部交通形成交叉拥堵,既不利于物流园区对接生产企业,也占用了城市优质发展空间。与空港、陆港协同联运不够,物流费用较高。我市多型国家物流枢纽间协同发展不足,生产型物流枢纽与空港、陆港创新开展公空联运、公铁联运、多仓汇聚、跨仓调配等模式不够,功能较为单一,在为区内制造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物流供应链服务上还有差距。比如,调研过程中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公司反映,由于进出口货机线路较少,企业产品需绕道郑州、上海、北京等地进出,增加了时间和物流成本,希望能够加强与空港联动,整合全市适空货运资源,开通定期直飞航班,提高配送效率。再比如,西安比亚迪反映,尽管相较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费用低廉,但受铁路线路覆盖的限制,在通过铁路运输整车、零部件时需要公路运输来接驳,运输方式对接不畅、时效差,草堂基地整车出厂时仅有30%通过铁路运输,剩余全部采用汽车托运。多式协同联运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市物流成本偏高。2022年我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4%,高于武汉(12.6%)、深圳(11.8%)、南京(13.7%)等城市(见图6)。


      图6  部分城市2022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

      缺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存在壁垒。我市制造业龙头企业均有自有或合作的物流公司提供服务,信息化程度较高,能够满足企业生产运输要求,但是对于中小生产企业而言,缺乏综合或单个行业的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难以整合各类物流企业资源,高效串联和对接匹配各生产企业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实现最佳的物流动态供需平衡。调研中了解到,温州市建立了物流信息枢纽港平台,佛山针对陶瓷产业建立了众陶联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实现“一站式”订舱、可视化物流跟踪,实现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的高效链接。另外,物流企业也反映,彼此间信息交流少,希望能够拓宽企业间沟通交流渠道,加强与生产型企业联系,促进更多合作。

      三、对策建议

      (一)搭平台,促进枢纽与企业间互联互通。加快建立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依托建设运营的中国物流集团、省物流集团、通汇物流、中兵物资等枢纽核心运营企业的物流大数据管理平台基础优势,整合物流、通关、货代、金融、外贸单一窗口和外部协作服务平台大数据资源,构建我市生产服务枢纽数字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将原有分散的各运营单位、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服务供给和需求“孤岛”进行有机整合,打通制造业、物流业信息壁垒。推动枢纽运营联盟实体化运作。积极吸引国内外龙头物流企业加入运营联盟,组织召开企业对接会,加大物流企业间、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间沟通交流,建立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搭建物流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发区联合设立产学研结合的物流科创中心和数字供应链研究院,开展创新技术集中攻关、先进模式示范推广,建立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强化物流科技创新支撑。

      (二)优路网,提升物流通畅水平。织密路网。深入实施“北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210国道西安过境公路工程、312国道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西铜一级路市政化改造、北辰大道北延伸工程等渭河南北跨河通道,建设连接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泾河新城、泾渭新城、渭北新城各大产业板块的渭北横向物流大通道,加密渭河南北和渭北区域东西向交通网络。打通断点。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连园区、接厂区,加快建设西户铁路草堂园区货运专用线、咸铜铁路线泾河站公路连接线,启动建设第二货运北环及专用线,推动大宗商品等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实现枢纽与产业园区的直通直达,降低公铁联运全程物流成本。疏通堵点。优化提升高铁新城、泾渭新城内部路网,通过增设货运出入口、专用通道等方式,改造提升枢纽高速口物流功能,打通物流通道梗阻,畅通微循环。

      (三)建梯队,培育壮大物流市场主体。引育龙头型物流企业。完善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大龙头企业引育力度,对于新设立的全国性物流企业或企业区域总部、新晋级的5A级、4A级、3A级物流企业和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0亿元、50亿元、20亿元的物流标杆企业分别给予相应奖励,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专业物流领军企业。开展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分档建立A级、规上物流企业培育库,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科技、装备制造等物流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构建“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次发展格局。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鼓励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支持企业新建改扩建高端标准仓库、智慧立体仓储设施,购置投用AGV配送、WMS仓管、智能数字分拣设备等作业设施,推动现代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强协同,深化枢纽间联动发展。强化陆港型、生产服务型枢纽协同发展。发挥铁路干线运输成本低和公路网络灵活优势,推行大宗货物铁路中长期协议运输,面向腹地企业提供铁路货运班列、点到点货运列车、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等多样化铁路运输服务。鼓励空港型、生产服务型枢纽协同发展。梳理全市半导体、医药等领域产品对物流的特殊要求,开展航空货运集拼集运、模块化运输、“散改集”等业务,每周开通直飞航班,更好满足中小企业航空货运需求。积极探索“枢纽十飞地物流”服务模式。协同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其他生产制造业聚集区,积极探索创新“生产物流枢纽十飞地物流协同”发展运营模式,培育打造“枢纽物流供应链十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的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产业发展生态圈。

      (五)整资源,推动枢纽设施集聚发展。推动物流设施集约整合。系统整合铁路专用线、专业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等物流设施及通关、保税等配套设施,发展共建车队、共享仓储、共同配送、统仓统配等组织模式,面向枢纽周边制造企业提供集成化供应链物流服务,提升枢纽的资源共享和集约利用效能。优化整合物流园区。梳理枢纽高新、经开两大片区、七个功能区生产企业需求,规划布局建设与周边产业发展规划相契合的高标准物流园区等设施,推动城区尤其是三环附近物流园区进行外移搬迁,进一步推动生产物流设施向制造业聚集区聚集。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条件,推动现代物流和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提高产业组织和要素配置能力,打造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壮大物流枢纽经济。

      (作者分别系西安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财经处处长,市发改委贸服处处长)


联系我们 | 人才招募 | 入会流程 | 专委会简介 | 最新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恒欣商务大厦413室 电 话:010-68215601 邮 箱:yjwl@cnel.cn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应急物流网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152号

京ICP备130058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