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无接触”物流——是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亦或仅是“昙花一现”?
发布时间:2020-02-22
此前,业内评价一家城市物流配送公司好坏的“硬核”标准是:能否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对于城配公司,“最后一公里”的成本超过了50%以上,这也是业内普遍公认的标准。国内为数众多的物流城配公司,其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均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公里”环节。
然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却打破了这一业内共识。疫情期间,衡量和考验一家城市物流配送公司的能力标准已经“进化”到了能否打通“最后100米”,甚至是“最后10米”。
2020年1月23日以后,以武汉“封城”为起点,为了对抗新冠病毒“人传人”感染,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城市社区纷纷实现“封闭式”管理,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期望通过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来达到疫情防控的目的。
这种封闭式管理的规模,所涉及到人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对于城市物流产业的影响也是全国性、全局性的。过去原有的物流模式悉数被打破,旧有的操作经验全部失效,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卡在了社区“最后100米”,特别是对于疫情一线的医疗人员、封闭小区的城市居民而言,几乎所有的矛盾、所有的涉及安全的考量都集中在这一个关键环节。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形势下,“无接触”物流迅速进入人们视野。在疫情期间,物流快递人员、配送和顾客的接触,大多都采用隔门交接、物业托管、固定点交接、自提柜寄件等方式,以减少接触,杜绝风险。大多数快递及外卖公司的快递包裹和外卖单都直接放在小区门口或临时搭建的场所。在新冠病人收治的定点医院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高度智能化的无人配送车也开始亮相,这也是最近许多媒体提到的“无接触物流”。

小区门口的无接触配送服务点
用于隔离病人的无人配送送餐车
从无接触物流的发展历史看,它并非是一个新生事物。其模式最早是源于2003年“非典”催生的商业和经济概念。典型代表是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兴起,互联网技术应用加上“非典”,使得无接触的互联网购物新经济蓬勃兴起。在物流实践中,无接触物流的运作模式也早已有之,包括前些年流行的智能快递柜、以及配送AGV机器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类似于智能快递柜这种“人不见人”的物流模式尽管在一些经济中心城市社区和高校获得一定发展,但总体上在业内并没有成为主流模式,其应用场景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
城市居民小区智能快递柜
然而,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一切。
原来的“配角”站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央,并不得不承担起了为社区居民、前线医护人员提供物流保障服务的重要责任,进而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020年1月26日,美团外卖率先宣布在武汉试点“无接触配送”,改变此前“手传手”的送餐模式,以避免面对面接触。
具体模式是:当美团的用户下单时,可通过“订单备注”、电话、APP内消息系统等方式,与骑手协商商品放置的指定位置,如公司前台、家门口等,送达后骑手将通过电话和APP等渠道通知用户自行取餐。
美团在武汉试行“无接触”配送
到了2月12日,美团外卖发布的《无接触配送报告》显示:采用“无接触配送”的订单占整体单量的80%以上;美团米面粮油、生鲜果蔬等超市类订单销售额同比增长400%。报告还显示:“挂门外把手”“放门口”“放前台”成为了最受消费者青睐的3个指定无接触取餐位置。
与此同时,国内其它物流巨头和企业也纷纷迅速跟进。如京东物流、苏宁物流陆续推出的苏无人车“无接触”配送服务。京东快递在第一时间在北京、天津、山东、内蒙等多个城市搭建起了“社区无接触配送存放点”。
京东在小区门口临时设置的无接触快递存放点
一时间,“无接触”物流在神州大地上蔚为风潮,众多媒体报道不断推波助澜,加上“无接触”物流这种方式契合了当前疫情防控的要求,在各级政府层面上迅速给予认可,并出台制定一系列政策进行支持和强化。
如2月17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4号通告,要求采取“无接触投递”方式投递市民网购物品。提出将在武汉市所有住宅小区和村封闭管理卡口处设立邮件、快递接收点,快递小哥将邮件、快递投递到接收点,取件人根据快递小哥通知,到卡口接收点自行取件。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无接触”大有成为未来物流行业发展风口之态势。
从当前情况看,采取“非接触”物流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手段和措施,但也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非常态”行政措施,它更多的考量是在疫情防控上,而不是非接触物流本身发展的商业逻辑。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住,更多确诊病人出院,社会经济逐步回归常态,人们的生活工作也逐渐回到正常,原来因疫情而受到极大抑制的城市物流预期也将逐渐复苏。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社会人群心理的严重冲击,对于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性,预期疫情后,未来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对于城市现行公共卫生应急物流与配送体系的不足和短板,预期将有更多的反思和检讨。
举国上下对于城市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完善将更加重视,“非接触”物流有可能作为国家应急物流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获得更大的投入,其发展前景看好。如智能快递柜、地面无人配送、无人机配送等未来几年内有望迎来需求爆发。
危机之中,无接触物流配送未来发展方向已隐现。
“无接触”最大的价值在于“去配送人员化”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对于商业模式和运作管理创新来说,包括城市居民和快递员之间“非接触”收派习惯的养成,城市配送运力模式改变,以及最终实现全过程的“无人物流”
以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智能快递柜“无接触”配送为例,无接触配送背后的快递入柜、投递到站,采取消费者这种自取自提的收件方式,对末端配送快递网点的经营有着显著好处:
一是极大提升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
二是降低末端派送的成本,如人工费用等;
三是能够有效减少因为无法“送货上门”带来的相关投诉和罚款。
也只有这样,末端配送网点才有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门店,如拓展更多的本地生活服务,提供更多的便民举措,进而提升城市末梢物流服务体验等。
从过去的城市物流配送模式看,一般在末端派送上最常见的就是“人+车”式的运力组合,即一个快递员/外卖员搭配一辆电动车,通过划分一定的城市网络和社区区域,其现实就是走街串巷,如是往返。
而在这次疫情期间,更多的城市新运力形态开始找到用武之地:如京东物流的无人配送车已经在武汉街头穿行;菜鸟的无人车开始在医院扫楼;顺丰的无人机正式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运送急用物资等。
如果说“人+车”的传统运力组合是拼体力、拼经验,那么以无人车、无人机为代表的新运力形态拼的就是智力和算法。
京东的无人配送车
“无接触”物流的第三个重要趋势是无人化物流。无人化是深度的智能物流,其背后的核心是高度的自动化和大数据驱动引擎。
所谓无人化物流“,就是城市快递从工厂生产线到消费者全程无人运送:包裹们从无人仓库出发,通过无人驾驶的重卡被迅速运输到分拨中心,然后运上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小车,登上电梯,送到客户手中。
物流的无人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业内一些领导者企业正在着力打造“末端配送机器人-支线无人车调拨-干线无人重卡”的三级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连同正在布局的无人仓、无人机,完成全流程无人化布局,实现无人物流技术应用的闭环。
尽管“非接触”物流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想要“一蹴而就”地完成整个城市物流配送生态的升级换代,其实也很难。
这仍然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各种力量博弈发展过程。
究其而言,“无接触”物流之所以受到万众瞩目,本质还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是“疫情”威胁下的人们自保的产物,而不是来自于消费市场的刚需。
处于疫情下的人们,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快递员,关注的核心需求是安全,而成本因素已经排到了相对次要的地步,在少数情况下,成本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当疫情结束,“非接触”物流终究要回到成本和收益权衡的商业逻辑角度来思考问题。
仅从需求而言,新冠疫情的爆发所带来的阴影,会使更多的人群开始尝试并习惯“非接触”方式,而作为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00后一代年轻用户,其消费的“宅经济”模式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驱动力。无接触物流服务的推出,无论当下疫情还是未来发展,都将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然而,在回答非接触物流是否会成为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这一问题时,也必须先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非接触物流服务需求是否来自于最具价值客户?
2、是不是真实的顾客需求,顾客愿意为这种需求来付费?
3、 对于城市非接触物流供应商来说,这些需求的满足能否最终实现盈利?
只有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无接触物流才算得上一个可以坚持的长期价值。而这里面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满足用户后赚不赚钱的问题。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无接触物流本质是商品交付服务,如果在提供这种服务时,本身的成本和时间等没有显著增加,于B端、C端都没有形成负担。那么可以得到结论,这种服务具备长期的商业价值,即使疫情结束之后,这项服务会继续推进,并且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行业趋势。
总而言之,非接触物流仍处于发展中的初期阶段,预期将有更多的模式和玩法。未来会怎么样,总的趋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让我们拭目以待。
热点新闻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
- 蔡进:2025年新年贺词
- 解放爱领航关爱货车司机,为梦想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