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从疫情防控看省域治理现代化③:细节再小 也在考验应急能力

    发布时间:2020-03-10

      台州市椒江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加强农贸市场监管,保障战“疫”期间食品安全。

      岁末年初,“黑天鹅”突如其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湖北、全国、全球,被世卫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守住治理的底线。

      面对危机,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推出十大最严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及时出台纠偏责任令,提出原则上不限制普通居民正常出行;出台硬核实招复工复产……

      浙江公共应急能力背后的治理逻辑、决策机制和执行体系究竟如何?

      前瞻

      把准风险演变的规律

      1月23日中午,浙江在国内率先启动一级响应,并推出“十个最”的防控举措。其实,当时浙江只查出27例确诊病例,这一举措因此引起全国瞩目。

      此举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基于对疫情风险的准确预判和长期养成的忧患意识、敏锐嗅觉。作为沿海省份的浙江,经历过台风、泥石流等一次次自然灾害的锤炼,特别重视对重大风险的分析和研判。

      这一次,人们又一次嗅到了风险的气息。

      杭州省府路8号大院内,早已是夜以继日连轴运转,信息、数据、预测,八面来风。参与决策过程的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启动集体会商和综合研判机制,第一时间形成战时状态和扁平化决策模式。”

      “平安底线绝不能失守,否则治理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浙江的快速反应,正是源于应对风险的前瞻性,努力把准摸透风险演变的特点规律。尤其是在省内实施10多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常态化地梳理和分析各个领域的重大风险,做到了抓早、抓小、抓苗头。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随后我们看到武汉也果断采取了诸如‘封城’等非常举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事态的严重性。”陈广胜记得,当时最让省委省政府关注的是,浙江与湖北尤其是武汉之间的人员往来情况。浙江一直是流动人口大省,在武汉的浙商有着几十万量级,湖北更是浙江外来劳务协作大省,在重大疫情面前,人员频繁流动势必容易使疾病快速传播和扩散。“基于对形势的判断,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直接将应急响应级别提升到了顶格,作了打大仗、硬仗的准备。”陈广胜回忆。

      靠着一套灵敏高效的矛盾风险监测、研判、评估机制,浙江各地也纷纷抢先出手,不令而行。

      “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尚未明确疫情防疫具体要求时,我们在1月初就密切关注肺炎走势。”绍兴市委副秘书长孙爱保记得,1月13日,绍兴卫健系统便提前进入作战状态,暂停春节休假,并借鉴SARS、H7N9防控预案迅速修订应急预案,成立联防联控机制。

      “台州与‘重灾区’温州接壤,椒江更是主城区,必须当机立断。”椒江区委书记陈挺晨说,早在1月17日,椒江就启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全面筛查有高危地区居住史、旅行史、接触史的重点人员,“通过排查了解到,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楼上的眼镜市场,也有椒江人在经营,我们第一时间进行精准防控。”

      随后的事实证明,浙江启动一级响应势在必行。“解决复杂问题的决策背后,通常基于多种因素、多种利益、多种风险之间的权衡和把握,因而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而控制疫情在当初其实也是保经济、保民生,这是一切工作、一切发展的基础,必须放到最重要位置。”陈广胜说。

      “‘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优势,‘数据跑路’的机制效应,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说。

      专家认为,有效的危机治理关键,在于长效的常态治理。面对疫情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实现常态治理到应急治理的迅速切换,成为浙江“疫考”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常态治理优势随之转换成应急治理效能。

      先机

      抓住突破口应势而动

      公共应急能力,特殊在一个“急”字,关键在一个“应”字。如何快速执行决策,同样考验一省一地的公共应急能力,只有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应势而动,才能赢得先机。

      “一级响应能快速落地得益于已有应急指挥体系的顺畅运行。”绍兴市委副书记陈澄告诉记者,经历过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要会议,各地应急指挥运作体系比较成熟,绍兴市在第一时间以“指挥部+工作组”的形式快速展开工作。“一开始是1个总指挥、3个副总指挥、5个工作组,随着疫情的变化发展,逐渐增加到7个副总指挥和10个工作组。”陈澄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治理的动力。各地在应对疫情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抓住治理的突破口及时出手。

      “疫情瞬息万变,不能只坐等上级指示。”义乌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年初一,义乌就组建了党群突击队,3.1万名党群突击队员立刻展开全面排查。

      特殊时期医疗物资保障更受关注。“去年,我们系统调研了全省医疗储备管理体系,针对存在的短板写了一份优化专项研究报告。”在疫情来临时,这份由省经信厅牵头的调研成果提前摸底,让消费品工业处处长李京宁有了一点底气。“1月21日上午我们就启动了医药储备响应机制”。

      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浙江不断用创新的办法解决治理中的新问题,针对性采取紧急性应对、封闭式管控、精密型智控等防控策略。如何择时?如何把握“度”?浙江的选择是倾听群众声音,抓住问题、聚焦短板,提升应对速度。

      当口罩供应紧张时,经信部门负责人主动解疑释惑;当部分地区出现恐慌抢购时,商务部门负责人随即破除谣言,稳定市场情绪。

      面对公共应急事件,一个回应型的政府,才能及时化解各种苗头性问题。

      浙江疫情防控2号责任令曾一度“刷屏”。彼时,一些地方在防控过程中出现擅自升级管控措施的现象。“那时候我也看到了不少网民留言,包括有一些朋友、熟人发来的信息。省领导对来自民间的声音、对社会公众的诉求十分关切,及时进行了研究部署。”陈广胜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迅速出台针对管控纠偏的2号责任令,提出“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影响”。

      “没有人能神机妙算保证政策预期和最终效果分毫不差,但是及时的信息获取机制和研判回应机制,能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截弯取直’。”事非经过不知难,陈挺晨深有感触,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仅要预判趋势,迅速出台政策措施,更要动态评估政策效果,快速及时优化。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省里鼓励各地根据疫情发展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基层的首创精神是我省应对疫情最有效的利器。有关专家说。

      特色

      互动中释放市场力量

      地方治理,从来不只是政府的单打独斗。

      “地方政府需要一个更加适应于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治理机制。公共应急能力建设光靠政府远远不够,必须在与市场、社会的紧密互动中共同应对疫情。”正如范柏乃所说,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所在,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中,离不开市场的力量,离不开民间的力量。

      阿里巴巴,此次疫情中亮相最多的企业之一,参与足迹从物资捐赠到线上教育,再到健康码和社区防疫系统。2月10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发言人向互联网企业呼吁:能不能开发一个服务社区抗疫的软件,这比捐10个亿还管用。7个小时后,阿里云便联合支付宝、钉钉推出了免费的智能社区疫情防控小程序。

      企业的快速参与背后有政府引导的身影。“浙江应对及时,很大程度上源于浙江政府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政府了解企业发展状况、能给社会提供什么服务、在产业链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才能在应急时快速联动最匹配的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央企合作部公共事务总监窦伟说。

      浙江省商务厅电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疫情中,众多电商企业也为政府提供了应急支持,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不仅成为全球物资采购的生力军,更为所在行业主动开发资源对接平台、员工共享平台等,为众多受物理空间所困的企业搭起线上桥梁。

      直面市场的企业,非常适应多变的需求,贴近企业的浙江政府也天然带有市场的基因。

      李京宁至今仍记得:“1月21日我们去应急平台调研时就意识到,靠当时的储备远远满足不了未来需求,第二天厅里就决定把储备和生产联动起来,迅速摸排医疗物资重点企业生产能力,发动企业春节持续生产,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各项原材料和人员短缺困难。”

      浙江强大的制造业体系为公共应急提供了雄厚的支撑。2月13日,浙江成立“口罩专班”,在保证全省口罩企业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又确定了一批企业转产口罩。生产高端时装的雅莹集团把精品车间改造成了口罩工厂;生产家具的喜临门谋划起了熔喷布项目……全省各县市区几乎均有企业火线转产应急医疗物资。这是一场省地联动、政企联动、党群联动的全民大动员。

      “我们负责口罩等医疗物资的资源调配,形成了先保障卫健系统,后保障交通、公安等卡口单位,再优先供给疫情严重地区,剩余进行全省统筹的调配机制。”李京宁说,此次疫情后,省经信厅将进一步完善医药应急储备机制,引导省内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地方医药储备制度,作为省级储备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加强生产能力储备,提高其储备占比,同时加强储备基地建设,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记者手记】

      战“疫”里的民间力量

      这场前所未有的人民战争彰显出的群众力量,再一次告诉我们,无论是公共应急还是社会治理,必须紧紧依靠群众,释放民间力量。

      在疫情中,发现问题需要依靠群众。网络上,网民们接力帮助医院转发资源短缺信息,帮助企业发声捐赠口罩入境难,发现了一个个痛点、堵点。还记得一个月前,绍兴市协调到数万只口罩,首日选择在一家定点网点发放,在群众反映排队太久后,第二天随即增加到5家网点,可依然人满为患,最终在群众的质疑和“头脑风暴”中,全省首个网上口罩预约加线下配送平台在绍兴诞生。绍兴的“口罩三变”正是通过与群众互动,一次次发现问题并推动改变的典型案例。

      在疫情中,解决问题需要依靠群众。两个月来,各地出台、更新的一项项政策举措,在与群众智慧的交互中不断精进。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民政部发言人呼吁开发一款服务社区抗疫的软件,阿里很快便推出了免费的智能社区疫情防控小程序。在浙江经信部门领导坦诚口罩缺口较大时,天南海北的浙商行动起来,有的并购海外口罩厂,有的谋划转产口罩。

      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更应意识到的是,依靠群众不应该仅仅在遇到困难之际,放眼长远,在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体系里,在预防、预警等各个环节中,都应更加注重民间力量。

      疫情让我们对应对突发事件有了深刻体会。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激发社会活力,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协同协作,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

      正如公共政策专家范柏乃感叹的,当突发事件出现时,我们动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在如何更早地发现问题上还存在短板,未来在制度设计上要让更多人有意愿、有渠道发声。

      时钟滴滴答答划入三月,车流渐渐多了,商场慢慢开了,这个冬天理应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联系我们 | 人才招募 | 入会流程 | 专委会简介 | 最新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恒欣商务大厦413室 电 话:010-68215601 邮 箱:yjwl@cnel.cn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应急物流网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152号

京ICP备130058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