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超大城市应急物资保障亟待加强

    发布时间:2020-04-20

      近三个月来,我国各项防控措施逐渐发挥效果。回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有关超大城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超大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落户条件的放宽,超大城市的数量、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灾害事件一旦发生,如何响应将是巨大挑战。
       

      在此次疫情重灾区武汉,出现了医疗设备、防护服和口罩等应急物资短缺、供应链中断等问题,暴露出巨灾情景下超大城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短板。这主要涉及六大关键问题:一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缺乏顶层设计,不能满足巨灾情景下应急响应需求;二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布局不科学;三是应急物流不通畅、运输保障能力弱、军民应急物流融合程度不高;四是缺乏专业化应急物资保障队伍;五是缺少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平台;六是社会储备力度薄弱。
       
      加强巨灾情景下超大城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是实现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针对上述六大关键问题,具体可考虑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解决。
       
      首先,优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要在巨灾风险识别、研判和预警基础上,考虑应急物资需求种类和规模以及配套应急物资供给机制等保障体系,如在核爆炸、瘟疫、超大洪水、海啸、地震等巨灾情景下,如何与外部协同援助;在缺乏外部援助情况下,如何实现自给自足等。
       
      应急科技工作是应急物资保障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借此机会大力扶持应急科学基础研究、关键应急技术研发、应急示范工程建设,以此丰富和完善应急产业体系建设,进而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科技支撑。
       
      第二,提升灾害风险底线防范意识,构建应急物资监测预警体系。
       
      通过对超大城市可能发生的巨灾情景进行规划设计,做好分析巨灾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与承灾体的脆弱性等风险评估工作,制定相应储备规划、调度和配送方案。
       
      同时,通过卫星遥感定位、互联网通信等技术对应急物资储备库(点)进行动态监测,构建应急物资监测预警体系及其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科学化、专业化与社会化。
       
      科学化是指应急物资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分配比例、空间布局的科学性以及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品类、结构的科学性。当灾害发生时,应急物资能迅速供应,企业能够迅速调整,扩大生产,满足救援对应急物资的需要。
       
      专业化是指实现应急物资保障的协调统一,做到多部门联合协同,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专业应对协调机制。
       
      社会化是指应急物资储备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区以及家庭等多方力量。
       
      巨灾来临时可以通过政府服务、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调配物资、参与救灾。 
       
      第四,构建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
       
      共建军民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体系、采购体系、储备体系、配送体系、标准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信息体系。
       
      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具有模块化、组合化、机动性等配置特点,其在应对巨灾方面拥有巨大体系优势,如建立军民两用移动方舱医院,具有能动性强、储备量大等特点,当战争或巨灾发生时皆可投入使用。
       
      应建立“陆—海—空”立体化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满足巨灾应急需求。
       
      第五,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平台。
       
      可将超大城市各个应急物资储备库所涉及的储备单位的位置、物资数量、种类以及协议产能储备企业生产力等重要信息录入,形成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平台,实现不同空间、状态、种类的应急物资的精准管理,实现巨灾情景下应急物资精准响应。
       
      第六,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的科普宣教。
       
      社区和家庭等基层是巨灾发生后“第一响应主体”。
       
      应由应急物资储备管理部门牵头,联合企业及社会力量组成应急物资科普团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巨灾应对常识、应急物资储备常识、社区和家庭等基层物资储备知识的科普宣教工作,培养锻炼一支有关应急物资储备的专业队伍。
       
      (作者 钱洪伟 胡向阳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联系我们 | 人才招募 | 入会流程 | 专委会简介 | 最新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恒欣商务大厦413室 电 话:010-68215601 邮 箱:yjwl@cnel.cn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应急物流网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152号

京ICP备130058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