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应急管理·大家谈】苏国锋:墨菲定律与应急准备

    发布时间:2020-04-20

      【编者按】为积极推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联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以及中国知网共同发起“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公益大讲堂活动。

      活动邀请公共安全、行业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的众多学术大咖云集大讲堂,结合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新形势,聚焦公共安全问题,深度分析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发展概况、问题挑战与未来趋势,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技术、方法和路径支撑,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公益大讲堂活动依托中国知网在线教学服务平台(http://k.cnki.net/),于2020年4月以直播课形式向公众推出,其后授课精要内容将陆续在人民论坛网(www.rmlt.com.cn)上刊发。近日,清华大学综合应急技术与管理团队首席研究员苏国锋精彩开讲,反响热烈,现将精彩观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墨菲定律与应急管理

      这几年墨菲定律很火,应该说一直都很火,国内外连续出版了很多本以墨菲定律为名的书。墨菲定律原话,或者接近于原始版本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正面理解和运用墨菲定律,从历史和教训中汲取经验,积极防范风险和失误的出现,才是避免安全隐患从量的积累演变成突发事故的万全之策。

      墨菲定律一方面警告我们事故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要打消盲目的自信,设想到最坏的情况;另一方面促使我们要主动运用各种应对手段,尽可能消除潜在的问题。将墨菲定律换一种说法就是:“凡是可能出现的错误必定会被发现。”任何一起事故发生之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征兆显露出来,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周密的检查和处置,才能预防偶然性的事件发展为无法弥补的悲剧。

      正面理解就是要警钟长鸣,积极防范,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各个国家在近些年来频繁的重大危机、灾害事故的冲击和洗礼下,不断地进行反思,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也对原来的很多理念进行了重新审视。面对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和灾难事故,透过这些观点,如何梳理这些反思?如何系统地理解现实?使之能指导我们的实践和行动。

      这里,我针对热度比较大的几个概念建立了一个逻辑框架,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不同概念的内涵。

      我们生活的整个社会是个风险社会,面对的突发事件从小概率难预测但后果影响巨大的“黑天鹅”事件,到大概率、迹象明显、影响也巨大的“灰犀牛”事件,涵盖了原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梳理的我国按四大类328种各类突发事件。

      面对各类安全问题和风险,我们需要系统安全思维,要用系统安全方法去思考、处理和应对。

      对“灰犀牛”事件,我们要及时、实时不断地去进行风险评估,以便及时实时地调整策略;对“黑天鹅”事件,我们需要用到情景推演的方法,尽可能周全地推演其可能性。

      很多风险问题和安全问题,可以有本质安全的技术和方法;具有适应和学习能力的系统和对象,会具有反脆弱特性,要训练和提升这种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对更多的承灾载体和实物对象,现实的考虑是增强其韧性,也就是抵抗破坏的能力;几乎所有的风险,我们都需要具备其可能会发生的思想,并为之做好应急准备。

      大家看,整个背景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从下向上,如果我们掌握了系统安全思维,认识到风险和可能性,用本质安全、反脆弱、强韧性等方法去提升预防能力,并守好底线思维,时刻做好应急准备。那么,风险则会逐渐大大降低,我们的基本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从突发事件预防来谈应急准备

      我国大多数应急预案都是按照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环节,《突发事件应对法》也是按照这四个环节起草的。这也是我们目前应急机制、体制、法制和预案,既一案三制的逻辑基础。今天我主要还是相对侧重于突发事件的预防来谈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情景推演

      情景推演要求先设计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像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发生。其接近于一种虚拟性身临其境的博弈游戏,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想象性地进入到可能的情景中预演,当想象过的情景真正出现时,我们就能从容和周密地加以应对了。军事上也常用情景想定来推演战争发展态势。

      巨灾情景构建是按照“底线思维”,对未来可能发生、概率小、后果极为严重的巨灾进行情景假设模拟、梳理应对任务、分析能力差距,并提出应对对策、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强化应急准备的一种系统工作方法。

      “情景构建”是衔接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两套理论框架的重要桥梁。当前阶段,“情景构建”是各层级政府、各相关企业贯彻“底线思维”开展应急准备的重要方法与抓手,有利于相关责任主体基于历史案例、科学规律与自身特点开展风险分析,构建“假想敌”,使应急准备更加具有前瞻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北京市是最早开展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工作的城市。北京市应急委于2013年12月发布了《北京市巨灾情景构建总体工作方案》《北京市巨灾情景构建实施指南》,在2014—2015年,由相关委办局牵头,开展了10个领域的情景构建工作。

      我们团队也开展了地震可能的损失情景构建、简约分析等工作。因为一段地震带上可能的地震情景太多,超过几十万个,需要对可能的典型地震及其损失进行分析,模拟构建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场景,使其能代表可能实际发生的地震场景,以便我们对风险和损失进行合理的估计,以指导防震抗震工作。

      我们曾针对国家核事故预测预警模型在应急早期的实际应用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情景库的“情景—应对”技术。通过事前建立以决策目标为导向的情景库,应急过程中通过监测数据和快速匹配模型,匹配出情景库中高时空分辨率的预存预测结果,稍加修正。达到预先评价、情景生成、事前存储、快速匹配、迅速应急的目的。

      在情景推演时,有时候由于灾害场景很复杂,耦合了系列次生、衍生事件,就需要把复杂情景进行分解,构建出我们能分析和处理的若干简单子情景,然后进行推演。

      应急准备——应急预案(国家应急预案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主要职责第一项就是: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2003年非典之后,党和国家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决定,其核心简称“一案三制”。“一案”指应急预案,“三制”就是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先生认为,应急预案是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

      截至2018年底,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1件,国家专项预案28件,国务院各部门预案160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举办大型活动应急预案等多层次、多种类预案,基本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很多省市根据预案启动了一级响应,使得社会治理从常态转入非常态。非常态下政府治理会突破常态治理下的一些限制,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和感受,我就不累述了。

      应急准备——国家应急物资保障

      我们国家的应急物资储备是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地方政府这些年也不断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尤其是此次新冠疫情对大家的冲击很大,就像2003年SARS后,国家应急体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等等,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的重要性。例如北京市朝阳区针对其重点关注的4大类66种突发事件风险,根据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装备物资保障能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区应急委、区专项应急指挥部、街乡、社区村”四级管理和“区、部门、街乡、社区村、家庭”五级储备的应急装备物资保障体系。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建有应急物资库28个,正在推进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结合的储备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用途、不同数量的应急装备物资,合理区分储备模式,分别采取实物储备、流动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方式进行储备。

      基层社区,这几年也越来越重视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

      微型消防站,是以救早、灭小和“三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依托单位志愿消防队伍和社区群防群治队伍。有消防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和社区微型消防站两类,是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社区建设的最小消防组织单元。微型消防站建设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试行)》和《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试行)》。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扩充微型消防站功能,使之成为基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微型应急站。

      应急准备——企业

      针对企业的应急准备,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BCP体系,即业务持续运营计划。突发事件或灾害事故对处于灾区的企业,以及关联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以及用户、市场或供应商在受影响区域的企业,都需要做好业务持续运营计划和相应的应急准备。包括运营冲击分析、危机管理、情景分析、运营中断和运营持续水准考量,后援和恢复时间目标等等。

      应急准备——让自己准备好

      地震等灾害发生后,一般80%—90%以上的人都是通过自救和互救,黄金24小时,黄金72小时,车祸后救援的“黄金1小时”,火灾黄金3分钟,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每一个灾害事故发生后,生命能否得到救助,主要靠自己、身边的人,邻里、同事等等。

      大灾大难发生后,为什么每救出一个人,大家都很振奋,因为太不容易了。即使能被人救起,你也需要知道如何保持体力精力并配合,能坚持到被救起。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洗手、戴口罩、保持距离等等,都是个人防护,都是在自助、自救,也是在互助、互救和共助、共救。

      一般来讲,个人和家庭所需要的应急准备,包括具备防灾风险意识,要准备基本应急物资,还要习得相应的应急技能。

      增强安全意识,习得安全技能。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老百姓的重视,大家各显神通,创新了很多模式。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支持、扶持政策,新的技术为安全教育、培训、演练等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和很多社会组织、企业已经在行动,通过新技术,与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合作,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安全技能的习得,既需要系统的学习,也需要直接的体验。很多技能,如果不切身体验,可能无法真正获得和掌握。例如如何打安全绳节,灭火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等等,如果不实际操练一下,面对灾害事故时永远也不会或者手忙脚乱,很多灾害不体验也感受不到其威力,不能等灾害来临了再去体验,那就晚,也可能完了,要在之前进行模拟感受。所以需要有线下的安全体验场所,也要有线上容易获得的知识平台。

      针对不同的组织和受众,政府部门也需要安全文化的“智库”,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能力;专业救援队伍需要打造“特种兵”,提升灾害救援、应急处置能力;社会公众需要安全文化“体验营”,为公众提供体验式安全知识教育,强化日常备灾、避灾、防灾意识,传授自救互救技能;安全教育要从小抓起,青少年需要安全素质“学校”

      提供寓教于乐的“安全+科技+健康”教育,传授日常安全防护技能,培养安全意识;各行各业人员需要专业技术“训练营”提供系统、全面、专业的安全技能与素质培训。

      风险无处不在,安全无人不求。根据安全场景,安全技能的习得需要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进工地。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就是在与大自然演化、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学习、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应急准备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需,我们要学会不断反思,在应对此次突发事件中反思,调整优化下一阶段行动,为下一次危机应对行动做好准备。

      总之,应急准备场景应该是全灾种、应急准备领域应该是全过程、应急准备主体应该是全社会。

      (本文根据直播整理)

联系我们 | 人才招募 | 入会流程 | 专委会简介 | 最新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恒欣商务大厦413室 电 话:010-68215601 邮 箱:yjwl@cnel.cn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应急物流网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152号

京ICP备130058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