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应急物资储备,要有这“两手准备”
发布时间:2020-05-26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国际集团上海纺织装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始终奔忙于疫情防控、物资筹措的第一线。
赴京前再次聚首的两人交流彼此关注话题,发现这回“神同步”了,不约而同聚焦应急物资储备调配体系建设。
“疫情发生早期,深切感受到应急物资保障的‘紧平衡’,市场上口罩普遍脱销,医用酒精、消毒液、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耗材、设备及医药物资一度供给紧张,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挑战。”作为医卫工作者,刘艳坦言当时“压力之大”。而奋战在全球采购“战线”上的王伟,春节期间与同事们连轴转,为防护物资的进口、运输以及质量标准而“煞费苦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角,又碰撞出新的火花。
抵达驻地后,刘艳、王伟拿着各自的建议抓紧修改讨论。在她们看来,增强医疗卫生、食品等各类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与配置体系迫在眉睫。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出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较为单一、储备规模难以满足应对巨大灾害的现实需求。”王伟提到,我国当前储备物资的种类主要是帐篷、棉衣、棉被和救生装备等,此次疫情恰恰缺少的是口罩、防护服、防护镜、防护手套等医用物资。与此同时,应急物资生产运输链不够畅通、规模化应急能力弱。以口罩为例,生产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运转。
刘艳、王伟建议,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与配置体系,要有这“两手准备”,即建立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国家储备以“政府仓库式储备”为主,民间储备以“企业市场化储备”为主。政府仓库式储备要科学评估、以备应急;企业市场化储备可包括成品储备和原料储备,侧重“生产性”储备,以合理的储备形态和结构保障“规划储备量足、成本低、调集快”的应急储备目标,确保灾害发生时能短时间内生产和筹集足够的救援物资。(记者 谈燕)
热点新闻
- 统筹谋划扎实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 中物联发布2025年1月政策辑要
- 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 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工作会议
- 湖北构建“1+4+N”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亚冬会赛场外的科技力量:联合飞机Q20无人机为高速保驾护航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西安为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李曜坤: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
- 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
- 应急管理部:加快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制度 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夯实基础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2月政策辑要
- 蔡进:2025年新年贺词
- 解放爱领航关爱货车司机,为梦想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