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 正文 新闻中心 > 专委会新闻 >

    应急物流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助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11

      1


      面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意外来袭,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利用创新技术提升应急物流水平,已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作者:林振强


      近年来,新冠疫情、特大暴雨等突发事件反复考验着我国的应急系统,物流运行不畅、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等问题频发。如何进一步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应急物流体系常态化建设,尤其是利用创新技术提升应急物流水平,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应急物流备受关注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能够支持救援工作、维持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和提供紧急医疗援助。通过高效运作,应急物流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

      应急物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事件突发,大量防控急需物资、生活必需物资、重点生产物资等应急物资,需要全国统一调配并及时快速送达。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医用重点物资的生产、采购、调配和供应,以及维持疫区生产生活的日常物资供应都至关重要。

      我国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和研究方面起步相对较晚,但一直在努力推进和完善之中。早在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应急管理布置“一案三制”的建设工作,开始逐渐地建立起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历经十多年的应急物流发展和建设已经初步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急物流体系。

      然而,新冠疫情的暴发,仍暴露出应急物流系统运行不畅、物资断链现象严重等诸多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疫情暴发的三年,也成为应急物流被给予高度重视并快速发展的三年,国家更是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研究并规划构建高效有力的应急物流体系。

      2021年底,国务院发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其中在“加强高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部分提出:“增强应急物流社会动员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完善物流企业平急转换机制,强化跨区域、跨领域应急物流协调组织,提升应急物流资源统筹调用能力,加强应急时期运输绿色通道和物资中转调运站建设,确保应急物资及时调配到位。”

      2022年,国务院推出我国应急管理领域首个五年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物流尤其需要跨部门协同,该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并提出“深化应急交通联动机制,落实铁路、公路、航空应急交通保障措施。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业,统筹建立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紧急运输储备力量,发挥高铁优势构建力量快速输送系统,保障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资源快速高效投送。”


      诸多阻碍亟待跨越






      应急物流建设的重要性和国家发展的决心也不言而喻,重要的是如何推动和落实相关规划。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汉卿看来,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在协调机制、资源保障及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相关问题在疫情防控的物资物流保障过程中已受到普遍关注,如部分地区为防控疫情实施严格的交通管控,导致应急物资物流网络运行不畅。相关机构的应急运力调配,尤其是应急物资中转场站分拨转运处理能力及末端分发配送能力不足,导致防控急需物资难以及时送达和分发配送。此外,应急物资需求及生产、储备、采购供应、捐赠等物流服务需求信息,无法及时与应急物流供给信息有效共享、对接和匹配,导致疫情初期应急物资物流指挥调度及运行忙乱且低效。因此,专家建议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现代物流应急体系建设,尤其是需要完善应急物流工作机制、重构物流要素布局,并且加强全国应急物资快速调拨能力、提升军地衔接的战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和国际物流能力建设。

      应急物流指挥管理牵涉方面众多,当疫情、洪水等意外事件突发后,我国通常从民政、卫生、商务、城建、交通等政府部门和军队,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应急办公小组加以应对,虽然能迅速组织相关力量形成合力,较好地发挥应对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的常设机构,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果各部门和机构彼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与协调配合,甚至相互推诿,应急物流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应急物流指挥运行机制的建设成为需先行突破的重点,不仅国家和地方应常设应急物资管理部门,在灾前也要建立政府、企业、军队、基层社区组织等各主体紧密协同配合的联动响应机制,科学做好面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案。同时,要完善建立应急物流的分级响应和保障体系,统筹利用国家储备资源和网络,发挥好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化优势,提高包括快速运转、冷链物流在内的应急物流快速响应和保障能力。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疫情期间的经验表明,面对突发的巨大物资需求和不确定的意外因素,需要借助专业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力量。而随着社会物流规模与实力的不断壮大,相关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我国不仅拥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中国邮政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网络广的中央直属大型国有运输企业,具备承担国家应急物流服务保障的良好条件,而以菜鸟、顺丰、京东物流等为代表的民营物流企业,也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以无人机、自动分拣等为代表的智慧物流设备,在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专业化运作方面凸显出优势。

      例如,菜鸟结合自身优势和能力,构建起立体的应急物流体系,包括备灾管理、紧急运输、中转调拨,联合各方力量应对突发灾害事件。菜鸟多次承担新冠疫苗国际转运、抗疫及民生物资配送等任务,特别是疫情期间先后在武汉、西安、天津、郑州、杭州等多城启动应急配送,升级疫情发生城市菜鸟业务场所的防疫措施,优先保障抗疫物资、民生物资配送。

      京东近年积极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构建路空协同网络。京东依托仓储网络、物流运力和科技优势,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三级应急响应体系;全国七大区域利用当地物流设施设备,联动总部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应急指挥模式;积极参与国家“路空一体”立体交通体系论证与建设,着手打造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无人机+通航物流”体系,在支线物流无人机和末端快递配送无人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顺丰也在应急事件中积极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2020年,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就与顺丰集团签订协议,建立应急物流联动工作机制,提高灾害事故救援装备和救灾物资的物流联动能力。根据协议,双方按照救援救灾任务需求,利用顺丰集团航空、铁路、公路等物流联运手段,为应急物资装备及时运达灾区提供保障。双方还将建立24小时联络制度,加强工作联系,保障重大紧急情况随时处置。因此,当自然灾害和疫情发生后,顺丰会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方案,积极配合救援保障工作,并利用无人机等先进技术装备进行蔬菜生鲜、抗原试剂、应急药品等物资运送。


      新技术助力新发展






      骨干物流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加入,为应急物流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新动力。李汉卿建议要加强应急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例如,运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全国应急物资调运通道和车辆组织进行动态模拟,提高应急物资的车货匹配效率,优化运输组织;创新应急物流组织方式,采取甩挂运输、托盘单元化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在中转园区实现接驳运输;对于偏远地区的应急物流调运需求,可探索进行无人机配送;创新发展配送终端实体,推广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快递柜,实现“无接触配送”;加快与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推广智慧物流装备在应急物流中使用。

      除了基础设施和硬件提升外,还需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在应急物流物资管理方面的应用。中南林科大物流与交通学院院长庞燕表示,通过数智赋能,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效能,构建高效的城市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是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住经济基本盘的迫切需要。《“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也专门提到要加强应急通信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构建基于天通、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卫星通信管理系统,实现应急通信卫星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综合应用。实施智慧应急大数据工程,建设北京主数据中心和贵阳备份数据中心,升级应急管理云计算平台,强化应急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智能化改造,构建“智慧应急大脑”等等。

      实际上,早在2016年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就正式投入运行,具备实现交通运输应急指挥协调在同一平台整合运行的基础条件。因此,业内专家也建议在各方既有相关网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依托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综合应急指挥中心,着力建立完善信息共享、网络对接及协同运行机制和制度,利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共享联动的国家应急物资物流保障大数据平台,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贴近战时国家应急物资物流需求响应、运力调配、指挥协调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提高国家应急物资物流保障的能力和效率。

      作为系统工程,应急物流的建设任重道远。如何打造“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国家应急物流体系,有效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应急物资物流保障能力,将成为国家和物流业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联系我们 | 人才招募 | 入会流程 | 专委会简介 | 最新政策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恒欣商务大厦413室 电 话:010-68215601 邮 箱:yjwl@cnel.cn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应急物流网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152号

京ICP备13005895号-1